注意

  1. 体测的引体向上项目通常以“下巴过杠”的次数进行计分,我们不得不以“下巴过杠”为动作标准。在其他情景的训练中,我们不必追求“下巴过杠”;
  2. 本训练侧重于力量训练,而非肌肥大。

前期准备:一根单杠,一套弹力带(视自身情况选择),镁粉(液状镁粉优于粉状镁粉),小负重(10kg左右足矣)

训练心理建设:
将注意力放在动作标准度和动作技术的运用上;
长期的训练规划,合理的训练周期计划;
不要纠结肌肉有无泵感,不要纠结背阔肌有无发力,不要刻意追求力竭;
动作细节优化;
饮食,放松,其他。

动作细节

握距

太宽 (×):超宽距虽然有行程短的优点,但是水平力臂很长,肩关节受伤的风险大。
太窄 (×):行程长,不利于提速,体能消耗太大。
折中 (√):1.5倍肩宽(60cm ~ 80cm)较合适,是比较稳妥的选择。

沉肩

(即使暂时无法沉肩,也要有这个动作的趋势)
并非使劲往下压!只有意识地将肩胛骨向下向后缩,保持肩膀向下向后缩的感觉,就可以了。

掰杠

双手握住单杠,想象把它掰成两段。
做引体时对肩膀最友好的角度是肩胛面,而非完全的冠状面,所以我们握杠时要有将杠掰成对握的感觉。

扣腕

扣腕的优点很明显:

  1. 能缩短行程,提升速度;
  2. 能使发力链更紧,发力感更强。

绷紧核心

如果找不到绷紧核心的感觉,可以尝试以下任意一个动作:

  1. 用力吐气,侧腹发力,肋骨下沉;
  2. 轻轻咳一下。

把肘往腰拉

这是一个角度问题,目的是为了方便下巴过杠。
要把肘往腰部拉,而不是垂直于地面向下拉。想象自己的肘关节在空中画两条弧线,你懂我意思吧?

提升速度

肌肉持续做功的能力主要受限于时间。引体测试要求我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次数。每一次拉起得越快,则越好,进而能够完成更多的次数。

合理的训练周期计划

可以利用弹力带、哑铃片等来调节重量。
首先认识一下RM(Repetition Maximum)这个概念,如果你不认识的话——在某个动作中,n RM 表示你最多可以重复 n 次的重量。例如,12RM对应的重量就是你一口气只能干12次的那个重量。
然后找出以下三个RM值对你而言的训练重量是多少:10RM、4~6RM、1~3RM。(显然1RM表示的重量最大,10RM表示的重量较小。)

总览几个训练模块:

  1. 动作模式的构建(只有一开始需要单独练,后期作为热身即可),难度/疲劳程度:⭐
  2. 增肌和耐力基础,对应10RM的配重,难度/疲劳程度:⭐⭐
  3. 力量强化模块,对应4~6RM的配重,难度/疲劳程度:⭐⭐⭐
  4. 极限力量模块(选做),对应1~3RM配重,难度/疲劳程度:⭐⭐⭐⭐
  5. 速度与爆发力,使用大于10RM的配重,但是高速,难度/疲劳程度:⭐⭐⭐⭐
  6. 体测模拟,难度/疲劳程度:⭐⭐⭐

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,错峰训练各个模块,可以有效避免疲劳的积累,大大提高训练效率。

0. 动作模式的构建

使用小配重(如20~30RM),专注于技术细节,形成良好的发力模式。正确的发力模式意味着更高效的发力和更低的受伤几率。

次数/组数安排:每组完成10~15次,做5~8组。

建议新手先完成该模块30~50组,形成正确(相对概念)的发力模式,在进行其他训练模块。

1. 增肌和耐力基础

增加肌肉量储备,提升肌肉持续做功的能力。理论上,更大的肌肉量意味着更大的力量潜能。

选择10RM配重。
次数/组数安排:每组都做到接近力竭(不要力竭)即可,做8~12组。

若使用当前配重已经无法完成6次,说明该次训练已经刺激到位了,回家吃饭!

可适当加入其他引体变式(反手、宽距、对握等)以防止训练过于无聊,但须保证60%以上的组数是按体测标准的动作模式完成的。

2. 力量强化模块(每周3~4次)

该模块的目的是强化神经募集能力。

选择3~6RM配重。
次数/组数安排:每组都做到接近力竭(不要力竭)即可,做5~8组。
组间休息3(~5)分钟。很长,这是因为要保证供能系统完全恢复。

没有必要再做退阶训练,那是多余的垃圾容量,只会徒增疲劳感动自己。做这种大强度训练,要确保不疲劳,以免动作变形,从而导致受伤。疲劳了就停止训练,回家吃饭!

使你力量增长的是3~6RM这个配重,而不是某个特定的重量。因此,要注意动态调整合适的配重(记得加片,或者换小磅数的弹力带)。

3. 冲击极限模块(选做)

暂时无法完成单个引体向上的同学有必要做。

门槛:能用磅数最小的弹力带(即使用最接近自重的配重)完成3次。
采用递增组的方式进行,前几组用于唤醒力量:
第1组:8~10RM的配重,完成5次。
第2组:4~6RM的配重,完成剩余2~3次即力竭的次数。
第3组:用最接近自重的配重(可以使用最轻的弹力带),做1次。
第4~8组(正式冲击极限):只做离心慢下的部分,目标是慢到10秒的程度。依然,不要忘记握距、握法、沉肩等细节。

如果能做到10s的离心慢下,就意味着在该配重下,向心的部分已经可以完成(用标准的发力模式)。

4. 速度与爆发力

我们要追求在短时间内募集力量。

训练A:坠落上拉

先锁定在半程的位置,然后快速坠落,利用“肌肉的牵张缩短循环”(SSC:stretch-shortening cycle)快速反弹上拉。
该训练的目的是强化SSC,提升启动能力及动作之间的衔接速度。
每组完成3~5次,做3~5组,组间休息2~3分钟。切勿力竭。

训练B:限时的快速引体测试

按照上文说的全部动作标准,在10秒内完成更多次、更快速的引体向上。
做3~5组,组间休息2~3分钟。切勿力竭。

5. 体测模拟

训练开始前做好必要的补充(足够多的淡盐水),双手涂抹镁粉。
选择20~30RM配重,给自己限定40~60秒的时间,完成尽可能多的次数。
每周进行3~4次,每次完成2~3组即可。
尽量拉长组间休息时间(10分钟,15分钟),完全恢复体力后才可进行下一组。

各个训练模块的安排

每个模块练多久呢?这取决于还有多久准备体测。

如果只剩一个月了,建议采用“周结轮”——每天进行一个模块或休息。一周为一个循环。

  1. 增肌和耐力基础 - 1天
  2. 力量强化模块 - 1天
  3. 极限力量模块(选做) - 1天
  4. 速度与爆发力 - 1天
  5. 体测模拟 - 1天

如果还有三个月时间,则将每个模块适当延长至两周。(或者为每个模块安排更短的时间,然后周期性重复。)举例:

  1. 增肌和耐力基础 - 持续2~3周
  2. 力量强化模块 - 持续2~3周
  3. 极限力量模块(选做) - 持续2~3周
  4. 速度与爆发力 - 持续2~3周
  5. 体测模拟 - 持续1周

训练之外的细节

1. 恢复

吃好,睡好,按摩肌肉。

2. 茧

如果手掌、手指的茧变厚了,建议用磨茧器磨薄,或用指甲刀修剪。因为茧太厚会导致训练时疼痛,甚至起水泡,从而影响训练进度。